石家庄国投成科林电气实控人 海信网能要约竞争白热化港股配资
股权争夺进入白热化的科林电气,再次迎来新的变数。
6月3日晚间科林电气发布公告,石家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投集团”)与张成锁、邱士勇、董彩宏、王永在石家庄共同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书,五方自此形成一致行动关系,在公司的决策过程中保持一致行动。
此前,青岛海信网络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网能”)以33元/股的价格对科林电气发起要约收购,海信网能总经理史文伯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计划通过本次要约收购将对科林电气的持股比例提升至接近35%,拥有接近45%表决权。
在本次以国投集团为实控人的五方形成一致行动关系后,其合计持股比例达到29.51%,据海信集团于4月1日发布的公告,目前海信方面对科林电气的持股比例(加表决权)为21.93%。
自此,科林电气在一季报中披露的前十大股东中,除了国寿安保智慧生活股票和外部自然人刘双武,已全部在本轮股权争夺中选边站队,而上述尚未表态的两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2.62%与0.91%。
石家庄国投正式下场
回顾本轮海信网能与科林电气董事长张成锁的控制权争夺,石家庄国投此前虽未正式站队其中的某一方,但在双方每一轮股权和话语权争夺中,其存在感与影响力始终如影随形。
自3月18日海信网能开启股权收购后,4月1日,海信集团与石家庄国投分别发布公告,增持科林电气公司股份,持股比例(加表决权)分别达到21.93%和6%。
4月26日,石家庄国投再次举牌,其持股比例达到10%。
在海信与张成锁的多轮博弈中,双方亦多次提及石家庄国投及其背后的地方政府,言语中颇多试探与示好。
在初次宣布增持科林电气时,海信方面就曾主动释放对石家庄方面的积极态度,表示此次增持在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顺利进行。
史文伯亦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采访时多次表态,称海信成功控股科林电气后,上市公司注册地、生产地、纳税地、生产场所、管理机构等绝对不会搬离石家庄,现有骨干员工队伍将保持稳定。
张成锁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非常支持科林电气,也非常看好科林电气的发展。我坚信,有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科林一定会发展得更好,并为广大股民创造更多价值。”
此前亦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张成锁要与石家庄国投“结盟”,因为国资不能把表决权委托出去,所以张成锁一方需要让渡权利给国资才有可能实现。
一语成谶,本次达成一致行动关系后,石家庄国投终于脱离观望态势正式下场,二级市场与舆论场再次硝烟弥漫。此时,距海信正式开启要约收购仅仅过去7天,距其截止期限还余23天。
“虽然海信亦属青岛国资体系,但本地上市公司被其他地方国资控股,对地方政府而言可能还是有些没面子。”某长期关注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士在与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交流时表示。
胜算几何
虽然通过达成一致行动协议获得近30%的表决权颇有些一锤定音的气势,但目前对垒双方的胜算依然尚未可知。多位分析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指出,海信能否成功入主科林可能还是要等待要约收购的结果。
据科林电气官方财报,其2.27亿股全部为无限售条件股份。截至3月31日,其十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接近47%,目前汇总各方公告,对垒双方总持股数仅为50%左右,换言之,二级市场中依然有大量流通股在海信要约收购范畴内。
值得注意的是,要约收购报告书中指出,本次收购顺利生效的前提条件为,在本次要约期限内最后一个交易日15时,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临时保管的预受要约的科林电气股票申报数量不低于34291215股(占科林电气股份总数的15.10%)。
从明面上看,当前可能对海信网能达成要约收购构成阻碍的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股价进一步上涨逼迫其上调收购价格,耗尽海信方的收购储备资金;二是在二级市场难以收购到足额股票,最终不满足要约收购生效的前提条件。
作为背靠青岛国资的家电龙头,现金流充沛的海信显然准备充分,且经过多轮上涨,科林电气股价近日已趋近稳定,在海信要约收购价格上下浮动,如何保证在期限内购得足够数量股票,或许将是海信本次股权收购的胜负手。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和舆论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对于收购方海信而言,可选的选项也不仅只有收购成功一条。
“对收购方而言,要明确自身的重点是什么,是一定要公司控制权,还是要公司与自身的协同。”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控制权,海信就必须要约收购成功,如果要的是产业协同,就不一定要拿到控股权。
他进一步表示,实现控股并不是海信方面唯一的、不可动摇的、不惜代价的目标,控股只是手段,核心目标还是能和上市公司产生协同,共同发展。
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投资者可以实际支配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超过30%即被认定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而在本次收购中,海信和石家庄国投双方不断增持的背景下,有可能产生二者控股权均超过30%的情况。
该种情况下,除非其中一方控股超过51%,否则还需要看董事会层面哪一方控制多数。因此,如果股权争夺进一步白热化,科林电气的归属问题也将愈加复杂。
“啥事情港股配资,都有个性价比的问题,不存在不惜代价的事。”王骥跃如此评价道。